-
簡介:原發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SJGREN’SSYNDROMEPSS)是一種以進行性炎癥和唾液腺、淚腺等外分泌腺損傷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原因及機制尚不十分明確。目前認為,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的發病主要和易感基因、性激素和環境因素有關。研究發現PSS與TH1TH2細胞免疫平衡被打破以及TH17細胞的參與相關,病變組織中存在T細胞、B細胞、樹突狀細胞以及自然殺傷細胞的浸潤。原發性干燥綜合征除了會累及其他器官的病變之外,還會增加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率。髓源性抑制細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CELLSMDSCS)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能力、未成熟的異質性髓系細胞,包括粒細胞樣MDSCS(GRANULOCYTICGMDSCS)和單核細胞樣MDSCS(MONOCYTICMDSCMMDSCS)。在健康個體的骨髓中,MDSCS能夠迅速分化為成熟的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和粒細胞。而在病理狀況下,MDSCS的分化過程受阻,并大量積聚于體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MDSCS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然而該細胞在疾病中的具體作用仍存在爭議。研究顯示,MDSCS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即使在同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MDSCS的變化及功能也不盡相同。這可能與疾病的發病機理、疾病的內環境、疾病發病不同階段的差異以及所研究MDSC亞群不同有關。那么,MDSCS及其亞群在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呢為此,我們首先建立了小鼠實驗性干燥綜合征模型(EXPERIMENTALSJGREN’SSYNDROMEESS),且通過ESS分析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MDSCS比例和功能的動態變化。進而,在此基礎上研究調控MDSCS功能的分子機制。一、小鼠實驗性干燥綜合征發展進程中MDSCS比例和功能的變化首先,我們構建了小鼠ESS模型,通過檢測發現,ESS小鼠的唾液流速明顯低于對照組小鼠,抗唾液腺蛋白抗體、抗M3R抗體和ANA等自身抗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小鼠。另外,ESS小鼠的唾液腺體和頸部淋巴結顯著增大,且唾液腺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20周的ESS小鼠唾液腺中浸潤了大量的淋巴細胞,且有腺管的破壞。由此,確定了ESS模型的成功建立。接著,我們研究ESS發展進程中MDSCS及其亞群比例和數目的變化。通過流式細胞術動態觀察了不同時期的ESS小鼠體內MDSCS的變化。研究發現,在小鼠開始出現臨床癥狀,即唾液分泌開始減少時,小鼠的脾臟、淋巴結、外周血中的MDSCS的比例明顯升高,且在初次免疫后18天時達到高峰,疾病晚期(10周)達到一個穩定的高水平狀態,并且局部唾液腺組織中也開始出現MDSCS的浸潤。同時,脾臟中MMDSCS和GMDSCS這兩個亞群的數目也隨著疾病的進程明顯升高。我們進一步分析ESS發展進程中MDSCS及其亞群的功能。通過磁珠以及流式細胞術分選ESS早期(18天)和晚期(10周)的小鼠脾臟中的MDSCS及其亞群,檢測MDSCS功能相關的主要效應分子(ARG1、NO)和表面分子(CD40、CD80、CD86、MHCII),以及其對CD4T細胞增殖的抑制能力。結果顯示,早期ESS小鼠脾臟中的MDSCS及其亞群具有較強的抑制能力,而隨著疾病的發展,晚期脾臟中MDSCS及其亞群的抑制能力明顯減弱。并且發現晚期的MDSCS及其亞群的抑制性效應分子表達下降,同時CD40、CD80、CD86、MHCII等表面分子表達明顯上調,顯示其成熟度的上升。由此可見,ESS小鼠體內MDSCS及其亞群免疫抑制能力隨著疾病的進展逐漸下降。通過過繼轉移不同時期的MDSCS于ESS小鼠體內,發現早期的MDSCS能夠顯著抑制ESS小鼠唾液流速下降,降低自身抗體的水平,以及TH1和TH17細胞的比例,從而有效延緩ESS的發生發展;而晚期的MDSCS不僅沒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反而能夠上調抗唾液腺蛋白抗體的升高,以及唾液流速的下降程度,增加局部淋巴結中TH1和TH17細胞的比例上升,顯示其對ESS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那么,我們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么ESS小鼠體內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會隨著疾病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呢因此,我們進行了第二部分的實驗研究。二、GITRL對MDSCS功能的調控糖皮質激素誘導的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配體(GLUCOCTICOIDINDUCEDTUMNECROSISFACTRECEPTRELATEDPROTEINLIG,GITRL)是TNF超家族成員之一,研究報道指出GITRL主要參與對效應性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功能的調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GITRL能夠參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通過動態觀察ESS小鼠體內GITRL的表達,我們發現,隨著疾病的進程,ESS小鼠脾臟、淋巴結和唾液腺中GITRL的表達顯著升高。此外,我們還首次發現ESS小鼠來源的MDSCS表達GITR,GITRL體外刺激能夠下調早期MDSCS的免疫抑制能力。將GITRL處理后的MDSCS過繼轉移到ESS小鼠中,發現小鼠唾液流速并沒有恢復正常,相關的多種自身抗體水平依舊保持在較高水平,效應性TH1和TH17細胞的比例沒有出現下降。這說明GITRL蛋白處理后的MDSCS喪失了原有的抑制功能。為了進一步觀察GITRL對ESS小鼠體內MDSCS的調控,我們給ESS小鼠注射外源性GITRL蛋白,發現外源性的GITRL能夠顯著下調ESS小鼠體內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進一步地,我們利用小干擾RNA下調MDSCS表面GITR的表達后,將其過繼轉移至ESS小鼠體內,結果發現在高濃度的GITRL內環境下,干擾GITR后的MDSCS能夠有效地抑制ESS小鼠唾液流速的下降;自身抗體水平也顯著降低,且TH1和TH17細胞的比例明顯下降。這些結果都進一步證明了GITRL通過與MDSCS表面GITR結合,下調MDSCS的免疫抑制能力,從而促進小鼠ESS的發生發展。綜上所述ESS發病過程中體內逐漸升高的GITRL可結合MDSCS表面的GITR受體,下調ESS小鼠體內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從而持續加重疾病的發生發展。本研究從GITRLGITR這一新的角度揭示MDSCS在干燥綜合征發展中的變化,拓展了我們對MDSC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認識,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147
大?。?6.26(MB)
-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8
頁數: 162
大?。?25.21(MB)
-
簡介:目的從中藥姜黃中提取分離、鑒定姜黃素類化合物,研究姜黃素單藥與臨床常用化療藥聯合用藥對人纖維肉瘤HT1080細胞、人乳腺癌MCF7細胞、人肺腺癌A549細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及其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協同作用,以探討其抗腫瘤的協同作用機制,為臨床尋找有效的化療增效劑提供實驗依據和理論基礎。方法通過硅膠柱色譜對姜黃80%乙醇提取物進行分離純化,以理化方法及波譜學方法對分離得到的化合物進行結構鑒定;采用MTT法評價姜黃素類單體化合物對人纖維肉瘤HT1080細胞、人乳腺癌MCF7細胞、人肺腺癌A549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MTT法評價姜黃素單藥在HT1080細胞、MCF7細胞、A549細胞上與順鉑、阿霉素、羥基喜樹堿等藥物聯合用藥的增效作用;通過HOECHST33258染色觀察姜黃素和阿霉素聯合用藥對A549細胞凋亡的形態學變化;WESTERNBLOT法檢測對A549細胞BCL2蛋白表達的影響。結果1分離得到3個姜黃素類化合物,分別鑒定為姜黃素CURCUMINⅠ,脫甲氧基姜黃素DEMETHOXYCURCUMINⅡ,雙脫甲氧基姜黃素BISDEMETHOXYCURCUMINⅢ;2姜黃素、脫甲氧基姜黃素、雙脫甲氧基姜黃素對HT1080細胞、MCF7細胞、A549細胞的增殖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姜黃素的體外增殖抑制效果最好,對三種細胞株的半數抑制濃度IC50分別為1039ΜMOLL、1185ΜMOLL、1025ΜMOLL。3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姜黃素和順鉑、阿霉素、羥基喜樹堿分別聯合用藥對HT1080細胞、MCF7細胞、A549細胞的增殖抑制有協同或相加作用。4姜黃素和阿霉素聯合用藥對A549細胞凋亡有協同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過下調抑凋亡蛋白BCL2表達來實現的。結論姜黃素和順鉑、阿霉素、羥基喜樹堿分別聯合用藥對HT1080細胞、MCF7細胞、A549細胞的增殖抑制有協同或相加作用,其協同抗腫瘤的機制可能與誘導細胞凋亡,通過下調抑凋亡蛋白BCL2表達有關。體外實驗研究表明,姜黃素與化療藥聯合用藥對部分腫瘤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體外抑制人腫瘤細胞的作用中有協同增效作用,為臨床尋找有效的化療增效劑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基礎。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5
頁數: 73
大?。?9.24(MB)
-
簡介:伴隨世界戰爭樣式從機械化時代邁入信息化時代,中國特色軍事變革逐漸深化,我軍戰時衛勤保障建設面臨巨大挑戰。如何應對信息化戰爭挑戰,加快推進我軍戰時衛勤建設,發展信息化條件下衛勤保障理論和實踐,已經成為我軍衛勤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的重要課題。美軍是世界上最早邁入信息化時代的軍隊,美軍戰時衛勤保障伴隨美軍軍事轉型發生了巨大改變。在衛勤保障理論方面,提出“部隊健康保護”理論,突出“強健促進、傷病預防、戰傷救治”并重,對軍人實施全方位、全壽命的衛勤保障在保障體制方面,建成了高效、靈活的聯合衛勤保障機制,開發了全面的三軍聯合創傷救治系統,通過系統整合方法組織協調戰傷救治,確保了傷員得到正確、及時救治在人員編制方面,適應美軍部隊轉型建立了輕型化、機動化、模塊化衛勤保障力量,滿足了戰時衛勤保障的不同需求傷病員救治方面,前線衛勤力量部署不斷前移,戰傷救治梯次減少,建立了立體化、快速化戰場醫療后送體制在衛生物資供應保障方面,借用現代企業ERP供應模式,實現衛生物資精準保障。美軍的戰時衛勤保障轉型代表了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戰時衛勤保障的發展方向和潮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為我軍衛勤建設全面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本研究綜合運用了情報調研法、專家咨詢法、歸納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美軍戰時衛勤轉型發生、發展的背景和動因基礎上,全面、系統梳理美軍戰時衛勤保障理論和實踐,深入考察并把握其戰時衛勤保障體系的歷史沿革、衛勤保障理論理念發展、衛勤保障的組織、指揮和實施,衛勤保障的重點領域和方向等核心問題,揭示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的實質、特點和規律,深化對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美軍戰時衛勤保障問題的認識,重點挖掘美軍在戰時衛勤保障方面的有益經驗,對比分析我軍戰時衛勤保障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推動我軍衛勤建設全面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本研究共分七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的理論基礎研究,在系統梳理美軍軍事轉型和軍事后勤轉型的基本歷程與基本理論基礎上,結合我軍戰時衛勤保障相關理論和美軍條令條例中有關戰時衛勤保障解釋,辨析和探討了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內涵,明確其概念、類型以及包含內容。第二部分是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環境與動因分析,分析了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的歷史和現實環境,以及諸多因素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的影響。冷戰結束和海灣戰爭是影響美軍戰時衛勤轉型的歷史性事件。和平發展環境、經濟實力和技術發展是保證轉型的現實條件。戰爭形態、國家戰略、軍事轉型、科學技術、戰爭實踐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起到推動作用。第三部分是對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的基本脈絡加以梳理和分析,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經歷了“萌芽階段”、“理論與思想準備階段”和“全面展開階段”。整個戰時衛勤保障轉型有三條主線,一是轉型綱領性文件“部隊健康全面保護”理論的醞釀、提出、詮釋與實施二是美軍戰時衛勤保障條令聯合作戰衛勤保障的不斷修訂三是衛勤體制編制緊隨軍隊體制編制調整而變化。第四部分重點分析了美軍戰時衛勤保障組織指揮體制及其調整,主要表現為戰區內衛勤組織指揮體制伴隨軍隊小型化、模塊化改編同時進行了模塊化改造。分別在戰區級、軍師級設置了醫療部署保障司令部、衛生旅、多功能衛生營三級模塊化、多功能任務式醫療指揮控制機構。根據作戰需要配屬相應的模塊化分隊,進行特遣編組。采取模塊分解與組合的方法,組建成符合作戰環境、滿足作戰需求的衛生旅和多功能衛生營,完成不同需要的戰時衛勤保障任務。建制部隊衛勤力量調整特點包括衛勤力量部署前移、作戰與衛勤協調一致、模塊化組織設計等。第五部分結合美軍最新聯合作戰衛勤保障條令,分析美軍轉型后聯合作戰衛勤保障特點與經驗,重點對聯合作戰中傷病救治、傷病員醫療后送、衛生物資保障、牙科勤務、心理衛生保障、衛生防疫和獸醫勤務的組織和實施進行研究,分析討論了戰場醫療救治階梯進行重構,構建了完善的分級傷病員后送體系,實現衛生物資精確保障等方面。第六部分總結了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實質、途徑和趨勢,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的實質是“部隊健康全面保護”理念的改革和信息化衛勤保障模式的改革。轉型主要途徑包括成立強有力轉型領導機構推動轉型發布系統轉型文件指引轉型采取全面轉型和逐步推進相結合方式采用理論創新和試驗評估促進轉型發展重點技術引領轉型。轉型趨勢是衛勤功能由傷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促進衛勤保障范圍向全方位保護、全壽命健康拓展衛勤指揮體制由后勤管理型向作戰指揮型轉變衛勤保障體制由建制主導型向支援主導型轉變衛勤保障方式向網絡支援保障轉變。第七部分在對比分析我軍戰時衛勤保障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對我軍的啟示①正確認識美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②借鑒美軍經驗,結合我軍實際實施戰時衛勤轉型③把握規律,認真謀劃我軍戰時衛勤轉型工作。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70
大?。?10.05(MB)
-
簡介:開展洞庭湖區血吸蟲病防控研究,有助于消除湖區血吸蟲病、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于建設“兩型社會”、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立足洞庭湖區域實際,基于流行病學、生態學、區域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遵循“基礎理論研究作用機理分析感染風險評價防控方案模擬防控體系建設”的思路,以血吸蟲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機理為主線,構建感染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防控仿真模型、綜合防控體系,對洞庭湖區血吸蟲病防控問題進行了探討與研究。1系統梳理了血吸蟲病防控的相關概念、基礎理論、研究內容等。血吸蟲病防控的基本理論包括系統論、人地關系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突變論、控制論等血吸蟲病流行的動力演化機制,主要來源于人口系統、生態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政府系統等多個子系統血吸蟲病防控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即明確機理、風險評價、方案模擬、方案比較和體系構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血吸蟲病防控研究可采取如下流程機理分析→指標篩選→機理量化→風險評價→仿真模擬→體系構建。2詳細介紹了洞庭湖區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社會水平和血吸蟲病疫情等現狀,計算得出洞庭湖區血吸蟲病人群感染率,系統分析了血吸蟲病防控面臨的問題和挑戰。3將人群血檢陽性率、易感地帶面積分別作為疫水接觸和疫水分布子系統的核心指標,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關鍵指標的驅動因子進行篩選,并通過SPSS軟件進行相關分析驗證和響應回歸分析,完成洞庭湖區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機理的梳理和研究。結果表明疫水接觸與各驅動因子相關系數按絕對值由大到小排列為,農業經濟比重0867>城鎮化水平0846>總人口0844>城鄉自來水供給率0839>GDP0836>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0833>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831>血防健康教育覆蓋率0820疫水分布與各驅動因子相關系數按絕對值由大到小排列為,改廁覆蓋率0927>耕牛敞放率0886>耕牛感染率0859>洲灘擴張速率0858>居民感染率0855>藥物滅螺面積0694>平均水位0674>環改滅螺面積0415>汛期平均水位0328>平均流量0251。其中,平均流量0251與易感地帶面積的相關系數小于03,表現為弱相關性,在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中可忽略該項因素的影響。4依據PSR模型原理,構建洞庭湖區血吸蟲病感染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熵權法和綜合指數法,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入手,對洞庭湖區血吸蟲病感染風險現狀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綜合指數方面,20012014年,洞庭湖區血吸蟲病感染風險由09248降至040337,后期下降趨勢明顯變緩其空間格局上,岳陽縣、沅江市高于05,漢壽縣、安鄉縣等14個地區處于03505之間,石門縣、桃源縣等5個地區處于0203之間。壓力、狀態、響應指數方面,盡管各指數歷年情況略有波動,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其空間格局上,壓力風險由高至低的地區數量分別為8個、10個、3個,狀態風險由高至低的地區數量分別為8個、9個、4個,響應風險由高至低的地區數量分別為3個、7個、11個。5依據系統動力學原理,運用VENSIM軟件建立血吸蟲病防控系統模型,通過調整相關變量組合,制定傳統血防、農業經濟優先、宣傳教育優先、滅螺工程優先和新型城鎮化推進等五種方案,并對其演變趨勢進行分析預測。結果表明傳統血防方案血防的經濟效益有限,有待優化和完善農業經濟優先方案適宜欠發達地區的血防工作,通過加速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推動農業經濟和血防的并行發展宣傳教育優先方案血防效益見效較快,可應用于血吸蟲病疫情較為嚴重地區,以優先完成血吸蟲病疫情的控制任務滅螺工程方案由于其對于滅螺的高度重視,可廣泛應用于釘螺分布較廣的地區新型城鎮化推進方案可應用于城鄉差距較大的地區,有助于城鄉血防工作的統籌開展,以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6針對洞庭湖區血防工作面臨的實際問題,從總體目標、區域防控、工程實施、保障機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洞庭湖區血吸蟲病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力求實現血防工作機制的長期、高效、可持續運行。主要內容包括制定抑螺防病、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環境改善等四個方面的目標明確岳陽、常德、益陽三市的血防要點強化農業、水利、藥物滅螺、生物滅螺、健康教育、人畜傳染源控制等血防工程實施力度完善組織管理、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工程實施、監測預警等血防機制。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187
大?。?11.27(MB)
-
簡介:心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肌肥厚是多種心血管疾病共有的病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心臟對于各種機械應力或者神經激素刺激的一種代償性反應,表現為心臟尺寸的增大和室壁的增厚。心肌肥厚的程度對于進行性心臟疾病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并且與預后負相關,病理性心肌肥厚最終發展為心力衰竭是導致心肌肥厚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盡管已經發現了許多重要的參與調控心肌肥厚發生發展的信號通路,但是其發生的分子機制還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發現新的心肌肥厚調控基因,為心肌肥厚的治療尋找新的靶標,對于預防和治療心臟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病理性心肌肥厚的發生和發展往往伴隨著心臟穩態的失衡,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自噬在心臟穩態維持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功能。自噬是指細胞自身的蛋白或者細胞器被雙層膜結構包被形成自噬體,進而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最終溶解這些內容物的過程。通過自噬可以實現細胞自身能量代謝及細胞器更新的需求,因此它是一種維持細胞穩態的重要生理過程。心肌細胞自噬的異常與心肌肥厚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但是由于自噬功能的復雜性,利用遺傳修飾小鼠模型研究發現不同的自噬功能基因在心肌肥厚中的功能是不同的,關于自噬究竟是促進心肌肥厚還是抑制心肌肥厚這一問題還存在較大的爭議。MICRNA(MIRNA)是一類長度大約為22個核苷酸的單鏈非編碼RNA,廣泛地參與了各種重要的細胞生物學過程。它們可以與靶基因MRNA3’非翻譯區以堿基互補配對的方式識別并結合,通過抑制蛋白的翻譯或促進MRNA的降解兩種方式,對靶基因的表達進行轉錄后的調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發現了一系列在心肌肥厚中發揮重要功能的MIRNA,它們通過調節在心肌肥厚中重要的信號通路從而在心肌肥厚中起到有益或有害的作用。通過對這些MIRNA的研究也發現了新的可能的心肌肥厚及心衰的臨床診斷指標及治療靶標。MIR199A是一個重要的心肌細胞尺寸調控基因。之前的研究發現,MIR199A在心衰病人標本及病理性心肌肥厚小鼠模型中的表達均有顯著性的上調。體外研究結果顯示MIR199A在調節心肌細胞尺寸及凋亡中發揮了重要的功能,但是關于MIR199A在小鼠體內心臟穩態維持中是否發揮功能以及相關的作用機制均未見報道。本研究旨在研究MIR199A的體內功能,并探索其引發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分子機制。我們首先在主動脈結扎引起的小鼠心肌肥厚模型及心衰病人標本中驗證了MIR199A的表達,發現其表達均有顯著性的上調。為了研究MIR199A在體內的功能,我們建立了心肌細胞特異性MIR199A過表達轉基因小鼠,發現轉基因小鼠發生了病理性心肌肥厚及心衰。分子機制研究顯示,MIR199A在體內外過表達均可以激活自噬抑制因子MT,抑制心肌細胞自噬,并且這些生物學效應是部分通過MIR199A的靶基因GSK3Β所介導的。進一步在體內外分別通過雷帕霉素處理或者過表達ATG5激活自噬過程,發現可以挽救由MIR199A過表達所引起的心肌肥厚表型,這些結果證實MIR199A可以通過抑制心肌細胞自噬引起病理性心肌肥厚。以上結果顯示,心肌細胞特異性MIR199A過表達轉基因小鼠能夠自發的發生病理性心肌肥厚,而以往有文獻報道心肌細胞特異性MIR199B轉基因小鼠在壓力負荷下也更容易發生心肌肥厚,提示MIR199家族是一個重要的心肌肥厚調控家族。然而這些研究都是基于體內過表達轉基因小鼠的實驗證據,心肌細胞內源的MIR199家族在心臟中發揮了怎樣的功能鮮見報道。為了進一步研究內源性MIR199在心臟穩態維持中的功能,我們建立了一種基于“MIRNASPONGE”策略抑制內源性MIR199功能的基因工程小鼠(MIR199SP)。通過檢測發現MIR199A和MIR199B在MIR199SP小鼠心臟組織中表達下調,而MIR199家族靶基因GSK3Β、HIF1Α和DYRK1A表達顯著上調,這些結果證明MIR199SP小鼠心臟中MIR199家族的功能被有效抑制。對MIR199SP轉基因小鼠進行表型分析發現,三月齡轉基因小鼠開始出現心臟質量增加,心肌細胞尺寸增大,但心肌肥厚的程度并不隨著年齡增長更加顯著。心臟超聲結果顯示轉基因小鼠心臟功能較對照小鼠無明顯異常。MIR199SP小鼠心臟肥大標志基因ANF表達顯著下調,BNP表達無明顯變化。MASSON染色結果顯示MIR199SP轉基因小鼠未發生纖維化等病理性重塑。分子機制研究顯示PGC1Α是MIR199的靶基因,在MIR199SP轉基因小鼠中表達升高,其調控的代謝基因上調可能是小鼠發生生理性心肌肥厚的機制之一。以上結果表明,MIR199SP轉基因小鼠發生了生理性心肌肥厚,提示內源性MIR199家族在心臟穩態維持中發揮了重要的功能。最后,為了探索MIR199家族是否能夠成為心肌肥厚治療的靶標,我們利用主動脈結扎術建立的病理性心肌肥厚小鼠模型進行了治療實驗。通過鼠尾靜脈注射表達MIR199SP序列的腺病毒后發現,抑制MIR199功能可以有效地緩解由于壓力型負荷增加引起的心肌細胞尺寸的增加、肥大標志基因的上調和心臟功能的受損,這些結果表明抑制MIR199可以有效治療壓力型負荷引起心肌肥厚及心衰。綜上所述,我們利用遺傳修飾的小鼠模型首次在體內證實了MIR199家族在心肌肥厚及心臟穩態維持中的重要功能。發現MIR199A過表達靶向調節GSK3Β抑制心肌細胞自噬并引起病理性心肌肥厚,而抑制內源性MIR199家族引發生理性心肌肥厚,同時證明MIR199家族有可能成為心肌肥厚治療的新靶標。該研究為理解心肌肥厚的發生機制提供了新的認識,并為心肌肥厚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實驗動物模型。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5
頁數: 105
大?。?5.21(MB)
-
簡介:目的艾滋病毒艾滋病是一個真正的緊急情況影響南部非洲,特別是博茨瓦納,在2008的成年人口中,占主導地位的比例是171%。由于工作場所和他們的伴侶的長期分離,移民工人很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雖然已經做了很多在于工人和卡車司機的研究,沒有太多的研究探討移民工人的危險變量,然而移民工人構成在博茨瓦納和非洲南部最大的職業。這項研究背后的動機是確定農民工參與性風險的行為因素,尊至他們有更大的風險感染艾滋病毒。方法一個橫截面的解釋性研究,分析博茨瓦納的外來務工人員變量增加的性行為模式和擴展艾滋病病毒的危險。在博茨瓦納的首都哈博羅內和第二大城市弗朗西斯敦,采用一個標準問卷形式的結構面試給900熟練和半熟練的農民工。從二元和多元回歸分析,找出連接與受訪者的性風險行為貢獻因素。結果它是有趣地注意到艾滋病毒的傳播課程的困惑不認可之間移徙工人,尤其是被蚊子叮咬(P004或0593,95%CI03540993),共享的器物,再到個人感染(P001或0082,95%CI00110602)。參與者被要求他們是否認為艾滋病毒艾滋病是一個為其他人如商業性工作者或同性戀者,而不是自己的問題。188的反應,28149%同意聲明艾滋病毒是為他人解決問題,不是他們自己。多數,160受訪者(分別為851%),不過,不同意聲明,引用,艾滋病毒一個為大家盤點自己的問題。沒保護下的性行為被觀察到是最常見的性風險行為,移民工人估362%。顯著地,百分之899的農民工與他們的長期伴侶進行無保護的性行為,而其中百分之101的人,與他們的臨時伴侶進行沒保護的性行為。其次最常見的性危險行為,是同時與多個性伴侶進行性行為。約百分之52的流徙民工被發現在采訪的前六個月中,有多次的同時性行為。交易性行為,包括物質支持的交易有百分之721作為影響流徙民工參加同時關系的關鍵變量。商業性行為,盡管很少報道,僅占百分之108的農民工。在多變量分析中,利用邏輯回歸模型對與在面試前的六個月內有一個不同的并發性關系進行了分析。有四個變量引至在采訪六個月前的多種并發性關系。這些因素包括移徙工人的年齡,每月工資,工作環境和主要伴侶的分離。年齡較大的移民工人,不太愿意吸引到各種并發的關系(95%可信區間為079至121),在危險與每一年的年齡(0028歲))。農民工工資1000普拉(約108美元)或更高的被觀察為366倍(95%可信區間195,501)更容易與額外的臨時性伴侶進行無保護的性行為P0002。在哈博羅內移徙民工有519倍95%可信區間221,872更容易有并發性關系,與那些弗朗西斯敦成為對比P<0001。利用第二邏輯回歸模型來看待交易性行為。約四個因素被發現有助于從事交易性的性。這些因素包括(一)工人的教育水平(二)與伴侶規律的訪問(三)工人的月薪(四)工人的工作場所。沒有完成初中教育的受訪者被觀察到937倍95%詞388至2799更容易產生交易性行為P0001。工人呆了超過500公里遠離他們的主要伴侶均是611倍95%可信區間243,912相比在500公里內的工人更容易發生性交易的行為P0014。各種社會人口變量與性風險行為,包括工人的年齡,兒童的數量,職業地位,工資,工作地點,和教育水平的顯著結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流動工人的飲酒量和艾滋病的認知水平并沒有顯著影響他們的性行為。結論這些發現表明,勞動力遷移成為決定工人參與危險性行為的焦點部分。雇主應該給工人更多天的休假和場合。遷移的同時,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于更多專注行為變化的教育,而不是專門的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認識。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198
大?。?11.52(MB)
-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162
大?。?11.05(MB)
-
簡介:伴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事件發生率日益增高,雖然現在臨床上治療的方案很多而且多數病例都能取得良好的臨床結果,但出現問題的病例并不少見。據統計,內固定手術失效率可高達20%。骨折手術成敗的關鍵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①骨骼質量;②骨折類型;③骨折復位質量;④內固定手術方案的設計或選擇;⑤內固定裝置在骨骼中的放置位置。骨科醫生僅能控制后三種因素,但必須考慮前兩種因素來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由于骨質疏松的存在,內固定裝置對骨的把持力較弱,容易導致螺釘的松動、骨折移位等,最終造成內固定失效。目前卻沒有統一的標準來指導如何選擇手術方式,現有的生物力學研究也沒有針對骨質疏松性的粗隆間骨折模型,而且現在的有限元模型還是使用的簡單的均勻的各向同性材料模型,不能反映真實人骨。本課題研究內容旨在建立一個基于CT圖像的可靠的生物力學計算方法,用于研究骨質疏松性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手術方案的生物力學特性,為后期臨床上選擇最佳內固定手術方案提供理論依據。課題研究以人造股骨為基本材料,共有三種密度的人造骨來模擬骨質疏松。論文前期以標準股骨為代表,結合基于CT的有限元方法和實驗測試兩者的優勢,建立準確的分析模型并由人造股骨進行靜力實驗,測得其在股骨頸、小轉子、鋼板位置處的應變來驗證計算模型的準確性。進一步使用人造股骨進行破壞性試驗,實驗采用動力髖螺釘和髓內釘兩種固定方式,模擬人的行走狀態進行疲勞加載,觀察其破壞形式以及研究位移隨著加載次數的變化規律,從而對比兩種手術方案的固定效果。研究表明,基于CT的有限元方法建立的骨折及其固定模型,除髓內釘固定的模型的小轉子位置外,有限元模擬與實驗結果對比誤差在20以內,因此有限元模型是準確的,同時通過破壞性試驗研究發現采用動力髖螺釘的手術方案的破壞形式多以髖內翻為主,此外還有模型發生拉力釘扭轉破壞等現象,而且骨質疏松程度越高,髖內翻破壞發生的越早,而對于采用髓內釘的手術方案,在疲勞加載實驗完成之后未發現明顯破壞,因此對于骨質疏松性粗隆間骨折,髓內釘的固定效果要好于動力髖螺釘。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7
頁數: 85
大?。?7.83(MB)
-
簡介:體內大多數組織由多種細胞組成,且這些細胞及其分泌的細胞外基質在組織中有序排列,以發揮特定的組織功能。隨著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的不斷發展,研究者們一直致力于在體外模擬和重建這些復雜的組織結構,其中圖案化組織工程支架在調控細胞形態、細胞分布和多細胞共培養等作用明顯。靜電紡纖維支架具有高的比表面積和類似于細胞外基質的結構,作為組織工程支架具有很大的優勢。但目前將圖案化技術與電紡技術結合起來構建圖案化纖維支架,并調控不同種類細胞的空間分布、重建組織結構微環境的研究仍較少。據此,本論文設計了光刻掩模,運用光刻和磁控濺射工藝制得圖案化接收板,采用普通靜電紡絲設備獲得了圖案化纖維支架。為模擬肝小葉和心肌片層的結構,通過圖案化纖維支架分別實現了肝細胞和肝組織中其他相關細胞、心肌細胞和心肌組織中其他相關細胞的共培養,較好地維持了肝細胞和心肌細胞的活力。在此基礎上,將圖案化共培養肝細胞體系、心肌細胞體系作為藥物代謝和藥物篩選的體外模型,顯示出較好的體外和體內結果相關性。利用光刻和磁控濺射工藝制得了圖案化接收板,結合普通靜電紡絲設備制備了圖案化纖維膜,方法簡單,操作性強圖案的形狀、尺寸和排列方式可控制得的圖案化纖維膜溝脊結構明顯,圖案區域的纖維具有較高的定向性。成纖維細胞在不同尺寸的圖案化纖維支架上培養,發現支架能有效調節細胞的空間分布,使其在預定的圖案區域生長,并滲透進入纖維支架內部同時細胞沿纖維取向生長,分泌的細胞外基質呈現定向分布等特征。合成了乳糖改性聚乳酸,發現混紡比例為5∶5的乳糖改性聚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ELA復合支架能有效維持肝細胞的活力和功能,原代肝細胞形成了直徑約為60ΜM的肝細胞球體。將原代肝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分別接種在上述復合纖維、PELA纖維的圖案化支架上,通過圖案化纖維的層層鍥合,實現了兩種細胞的共培養。在15天的培養中,與肝細胞單獨培養相比,共培養肝細胞能較好地維持肝細胞活力、白蛋白分泌、尿素合成和P450酶活力等。在此基礎上,將原代肝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分別接種于三種不同的圖案化纖維支架中,通過層層鍥合組裝的方式,成功構建了類似體內肝小葉的基質結構。三種細胞的生長狀態較好,均能分泌各自的特征性蛋白,肝細胞球體內生成了膽小管,成纖維細胞滲透生長進入圖案化纖維支架內部,內皮細胞表現出較好的毛細血管生成能力。以7芐氧基4三氟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4三氟甲基香豆素和7羥基香豆素等作為底物,檢測了圖案化共培養肝細胞中藥物代謝相關酶的活性,發現共培養肝細胞中CYP3A4、CYP2C9及II相代謝酶的活力均能維持在較高水平。采用咪達唑侖、睪酮、甲苯磺丁脲、華法林和對乙酰氨基酚藥物等研究了共培養肝細胞的藥物代謝行為,發現上述藥物在共培養體系中的代謝清除率接近體內數據,說明能較準確地反映體內肝臟的藥物代謝情況。以利福平和谷胱甘肽作為誘導劑,酮康唑和丙磺舒作為抑制劑,證明了共培養肝細胞能敏感地響應藥物的誘導和抑制作用。上述結果顯示出圖案化共培養肝細胞體系適合在體外進行藥物代謝和毒性的評價。制備了PELA碳納米管的圖案化纖維支架,纖維呈現核殼結構,具有一定的導電性。在圖案纖維支架上接種原代心肌細胞、原代心肌成纖維細胞,將內皮細胞接種到PELA圖案纖維支架上,通過圖案化纖維的層層鍥合組裝,構建了心肌細胞平面共培養的微環境。該體系不僅模擬了心肌組織中不同細胞的排列分布,更表現出與體內心肌相似的生物化學和電生理特性。針對目前組織工程化心肌的厚度不夠,為了使所培養的心肌細胞更接近于體內的三維結構,設計了具有眾多孔道結構的圖案化纖維支架,并模擬心肌細胞在體內生長所需的力學微環境,構建了三維心肌組織,三種細胞均能較好地生長,共培養心肌細胞能長時間維持自發的跳動,孔道結構促進了細胞在支架內部的滲透生長和排列,內皮細胞也表現出了血管化能力。采用實時拍攝記錄共培養支架上心肌細胞的搏動信號,在體外構建的共培養心肌細胞體系開展了藥物篩選的研究。通過觀察奎尼丁、紅霉素和甲磺胺心定等對心肌細胞的作用效果和起效時間,對比體內和體外測定的半效應濃度EC50值,發現共培養心肌細胞能準確地反映藥物在體內作用的量效和時效關系。進一步通過氟哌啶醇的多次藥物洗脫實驗,驗證了共培養心肌細胞體系在藥物篩選中表現出的相關性、快速性、重復性、穩定性和靈敏性。綜上所述,本論文系統地研究了三維微圖案纖維支架的構建、原代肝細胞共培養體系、原代心肌細胞共培養體系,在體外獲得了接近于體內組織的生理結構和功能,并應用于肝藥物代謝及心肌藥物篩選,為藥物研究和應用提供了有效的體外篩選手段。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7
頁數: 168
大?。?13.39(MB)
-
簡介:在眾多的避孕方法中,宮內節育器IUD由于具有長效、安全、簡便、可逆、經濟等特點,因而成為世界上特別是中國的廣大育齡女性廣泛使用的一種節育器具。在我國已婚育齡婦女中,應用IUD進行避孕者達40﹪以上?,F在廣泛使用的含銅IUD還存在如疼痛、出血和月經紊亂等副作用,這些副作用與現有含銅IUD存在的缺陷有關。這些缺陷主要是置入初期銅離子存在“爆釋”、金屬銅與子宮內膜直接接觸、金屬銅的有效利用率不高、金屬銅表面會變粗糙和沉積堅硬沉積物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研制了一種全新的IUD材料即聚合物基納米金屬復合材料,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第一個將聚合物基納米金屬復合材料應用于計劃生育領域所進行的研究工作。本文選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為基體材料、納米銅NANOCU顆粒為活性物質,采用熔融共混法成功制備出了CULDPE納米復合材料,并對其組織結構、非等溫結晶行為、熱穩定性與力學性能、吸水性能、釋放性能及自潔功能等進行了研究。對組織結構的研究表明,CULDPE納米復合材料是LDPE和NANOCU顆粒的一種簡單混合物,雖然NANOCU顆粒在基體中存在團聚等現象,但總體上分布是均勻的,并且加入的NANOCU顆粒對納米復合材料聚合物基體的結晶有顯著影響而導致其具有不同于純LDPE的結晶形態。對非等溫結晶行為的研究表明隨著NANOCU含量的增加,納米復合材料的融化溫度降低、結晶溫度升高、結晶度減??;隨著冷卻速率的增大,純LDPE和納米復合材料的結晶溫度范圍都明顯增大、結晶溫度降低,且在各種冷卻速率下納米復合材料的結晶溫度都高于純LDPE。說明加入的NANOCU在增大聚合物基體結晶的形核率的同時,也阻礙了分子鏈的運動而減小了晶體的生長速率;對熱穩定性和力學性能的研究表明納米復合材料的熱穩定性好于純LDPE而又不同于微米復合材料,它隨著NANOCU含量的增加而急劇增加,在2WT﹪時達到高于純LDPE18℃左右的峰值,以后隨著又NANOCU含量的增加逐漸降低,而微米復合材料的熱穩定性在微米銅MICROCU含量為6WT﹪時才達到峰值且以后不再隨含量增加而改變。這種差異與不同尺寸的銅顆粒對聚合物基體分解產物揮發的阻礙作用不同、以及NANOCU的尺寸效應導致它與聚合物基體之間的界面作用遠遠大于微米顆粒有關;CULDPE納米復合材料的抗拉強度小于純LDPE并隨著其中銅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這與NANOCU的加入減少了復合材料橫斷面上聚合物基體的有效承載面積率有關。另外,納米復合材料由于軸向的聚合物基體仍然連成一片而具有相當好的塑性,它在長期浸泡釋放出銅離子后因基體中的應力集中得到釋放而具有更好的力學性能;對吸水性能的研究表明納米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并隨NANOCU含量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在銅含量為25WT﹪時,納米復合材料的吸水能力是微米復合材料的436倍、是純LDPE的183倍;其吸水過程遵循經典的擴散理論即菲克定律,并且理論數據與實測數據能夠很好地吻合;在復合材料具有良好吸水能力的多方面原因中,NANOCU的尺寸效應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對釋放性能的研究表明納米復合材料完全能夠克服現有含銅IUD的“爆釋”現象而實現銅離子的持續而平穩釋放;熱加工工藝對材料的釋放性能有不同的影響納米復合材料的銅離子釋放速率隨著NANOC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與熱加工溫度沒有多少關系,與熱加工壓力有關但規律不明確,有待進一步跟蹤分析;對在模擬宮腔液中浸泡兩年的現有含銅IUD的銅套、聚乙烯支架和新型IUD材料試樣的表面形貌、沉積物等的對比分析表明納米復合材料不同于IUD的銅套而類似于聚乙烯支架,在其表面沒有發現P、CA等其它元素沉積。納米復合材料表面能夠保持清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與宮腔液接觸的絕大部分是憎水性的聚乙烯基體,而聚乙烯表面對金屬銅在宮腔液中的親水性腐蝕產物的黏附能力非常差。這些研究結果都表明,CULDPE納米復合材料完全可作為一種新型的IUD材料,并且能夠通過組織結構和制備工藝參數等的調整而實現銅離子釋放的可控、可設計;材料的銅離子可控釋放與獨特的表面自潔等功能,使其在保證避孕效果的同時還可以大幅度減輕現有含銅IUD的各種副作用。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130
大?。?10.13(MB)
-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63
大?。?6.7(MB)
-
簡介:反義寡聚核苷酸ASON可以與HTERT基因結合有效地抑制端粒酶的表達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或誘導其調亡反義技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腫瘤治療策略用多聚陽離子將ASON縮合成粒徑適宜、形態規則的超分子縮合體是非病毒核酸轉運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研究表明聚乙烯亞胺PEI具有很強的與ASON分子結合的能力能與ASON分子形成穩定的納米級縮合體PEIASON縮合體表面可呈正電性能夠非特異性的黏附于帶有負電荷的細胞表面通過液相內吞的方式迅速進入細胞在體外轉染效率高PEIASON縮合體易于制備和修飾在ASON的體內傳染方面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本研究以單因素實驗法考察了分支型聚乙烯亞胺ASONBPEIASON縮合體的制備工藝研究了縮合體的物理化學性質同時考察了親水性修飾物的抗凝聚作用和縮合體對ASON的保護作用研究結果表明NPPEI含有氮原子的摩爾數ASON含有磷原子的摩爾數在35以上時ASON的包封率即可達到100﹪NACL影響縮合體的穩定性其濃度超過50MMOLL縮合體的粒徑即明顯增大PH影響BPEI中氨基的質子化率PH超過80后由于質子化率變低縮合體粒徑急劇上升在實驗設計的范圍內ASON的濃度對縮合體穩定性沒有顯著的影響制備BPEIASON縮合體的優化處方為PH70、NP4O、C100ΜGML在此條件制備的縮合體平均粒徑1206NM平均ZETA電勢3384MV形態規整無聚集粘連現象ASON全部被荷載能有效地對抗DNASEⅠ對ASON的降解作用NGRLPEIASON腫瘤靶向縮合體研究考察了NP對線型聚乙烯亞亞胺ASONLPEIASON縮合體包封率的影響以及右旋糖酐70DEXTRAN70對LPEIASON縮合體的保護作用LPEIASON縮合體的優化處方為PH70、NP100、C100UGML此條件下制備的縮合體平均粒徑1567NM平均ZETA電勢3628MVASON全部被荷載能有效地對抗DNASEI對ASON的降解作用在LPEIASON縮合體溶液中加入1﹪的DEXTRAN70能顯著地降低縮合體對CL的敏感度為了制備具有腫瘤靶向特性的縮合體本研究采用NP65的LPEIASON縮合體作為靶向修飾的底物以NGR多肽對其進行靜電吸附修飾制備NGRLPEJASON縮合體的優化處方為PH70、NP65、NPO3、C100ΜGML此條件制備的縮合體平均粒徑1281NM平均ZETA電勢3214MV縮合體呈不對稱的豌豆狀無聚集粘連現象ASON全部被荷載能有效地對抗DNASI對ASON的降解作用考察了NGRLPEIASON縮合體的體外促細胞吞噬作用、體內BALBC裸小鼠食管癌模型腫瘤靶向特性和抗腫瘤活性與游離的ASON實驗組相比NGRLPEIASON縮合體組顯著地促進了EC9706細胞的攝取作用激光共聚焦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可知細胞核內的熒光強度甚至超過了胞漿經皮下注射或尾緣靜脈注射NGR修飾的縮合體均可以進入到瘤體組織且隨時間的延長進入瘤體的藥物逐漸增多未經NGR修飾的縮合體靜脈給藥后不能被腫瘤組織攝取靜脈給藥高劑量組和皮下給藥組小鼠瘤體在整個觀察期內均生長緩慢最終測定瘤體的平均體積分別為1836MM和1725MM而空白對照組和正義對照組則分別為4691MM和3938MM有顯著性差異瘤旁皮下注射組及靜脈注射實驗組均可誘導腫瘤細胞出現凋亡透射電鏡下觀察可知瘤體細胞胞漿凝集染色質邊集核固縮、碎裂有類圓形凋亡小體出現對照組腫瘤細胞未見典型凋亡小體本研究以LPE工作為成核試劑以NGR多肽作為表面電荷調節劑和靶向修飾劑采用靜電吸附靶向修飾方法制備NGRLPEIASON縮合體在體內表現出了很好的靶向性和理想的抗腫瘤活性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59
大?。?1.92(MB)
-
簡介:由各種突發事故和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等產生了大量的傷殘人員,以及由于人類疾病如腦損傷、脊髓損傷、中風、神經損傷等也會導致大量傷殘人士,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加快,老年人的越多,產生的肢體功能問題也就越多。這些傷殘疾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傷殘患者對自身肢體功能恢復的愿望已經越來越高,他們也都希望能盡早恢復生活能力因此對肢體功能康復的需求就更加迫切。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有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對國內外上下肢康復產品發展現狀的的調查研究,結合國內市場和我國國情,目的在于能夠設計出一種結構簡單、價格低廉、功能上能達到良好的康復效果的上下肢主被動康復器。其次從醫學角度來論述了運動康復療法對傷殘者肢體的康復作用。第二部分,本文著重從工業設計的造型、色彩設計的美學法則對康復器的外觀、色彩設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幾種方案草圖,還著重將人機工程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在上下肢主被動康復器的設計過程中。第三部分,最后引入了計算機輔助人機工程設計的方法,模擬人體在康復器上運動訓練的姿態,并對姿態進行評價,得出對康復器設計的具有指導作用數據。通過對上下肢主被動康復器設計與人機工程學分析與研究,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將能夠為康復器的設計和人機工程學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并對計算機輔助人機工程學設計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75
大?。?10.08(MB)
-
簡介:特發性炎性肌病是一組異質性慢性炎性疾病,臨床特點是近端骨骼肌無力和肌肉疲勞,組織學特點是肌肉組織中單核炎性細胞浸潤。一般來說,它們可分為三個不同的亞組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和包涵體肌炎。雖然包括炎性細胞,細胞因子,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等在其發病中的作用已經被認同,但到目前為止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病因還不完全清楚。目前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其目的也旨在改善肌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仍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療藥物。然而,并非每一位病人對此治療都有良好的反應,而且長期的大劑量激素治療會帶來許多副作用。因此,目前大多數肌炎病人的治療都會同時聯合應用免疫抑制治療藥物。這種聯合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預后,也可降低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所帶來的風險。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對這種聯合治療無效。因此,病人迫切需要新的、更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案。在過去十年,尤其是由于白細胞介素1Α,白細胞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高遷移率族蛋白1在其病人肌肉組織中過度表達的發現,細胞因子在特發性炎性肌病患者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開始逐漸被人們認識。而且,人們進一步發現這些細胞因子的水平與特發性炎性肌病患者的肌肉功能障礙相關。然而,在過去幾年當中,使用拮抗這些細胞因子的生物治療,如阿達木單抗(抗腫瘤壞死因子?。┗虬⒛前诇兀ò准毎樗?Α受體拮抗劑),其分別能阻斷腫瘤壞死因子Α或白細胞介素1的信號通路,其效果卻并不理想。其療效在不同病人當中常常差異顯著,有時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筆者認為這些“經典”細胞因子的阻斷治療的失敗,恰恰可能提示我們在特發性肌炎中很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細胞因子參與其疾病的發病機制。白細胞介素15屬于4Α螺旋束細胞因子家族,在結構上與白細胞介素2存在一定的同源性。最初它的發現是由于其有類似與白細胞介素2的功能T細胞活化因子。但后來人們發現它在其他細胞的發育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角色,如自然殺傷細胞,自然殺傷T細胞,腸上皮內淋巴細胞等。白細胞介素15通過結合其受體發揮其職能。其受體包括三個不同的組成部分,白細胞介素2RΑ,共同伽瑪鏈ΓC和其專屬的白細胞介素15受體在轉錄水平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存在于各種正常的人體組織和細胞中,包括骨骼肌細胞。但由于在翻譯水平的嚴格調控,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很少在蛋白質水平被檢測到。但是最近有研究發現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當中,可在其病變組織中檢測到白細胞介素15蛋白的存在。如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液和滑膜中可發現白細胞介素15的表達。在特發性炎性肌病中,基于三個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一份報告表明,白細胞介素15主要表達在肌炎患者的肌纖維中,同時其報道也顯示這些患者的成肌細胞也表達白細胞介素15。也有報道發現在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5的水平升高。以上觀察顯示白細胞介素15很可能在特發性炎性肌病的發病機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在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患者中,經常規免疫抑制治療后,其肌肉組織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的蛋白表達變化。同時也進一步探討在更分化的肌管細胞中的白細胞介素15的表達。為了進行此研究,我們采用免疫組化的方法檢測了17名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患者在常規免疫抑制治療前后其肌肉活檢標本中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的蛋白表達變化。作為對照,我們同時采集并檢測了4名肌營養不良癥患者和7名健康同齡人的肌肉活檢樣本。同時利用不同的標記抗體我們也檢測了這些患者肌肉組織炎性細胞浸潤的特點,CD68陽性(總巨噬細胞的標記),CD163的(活化巨噬細胞的標志),CD3T細胞的標志,NKP46(自然殺傷細胞標記)。然后我們采用計算機圖像分析進行染色量化。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量化我們采用陽性染色細胞數對總體細胞數的百分比。而巨噬細胞,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量化我們采用陽性染色組織面積對總組織面積的百分比。我們采用免疫熒光染色對白細胞介素15進行細胞定位。病人的臨床功能我們采用肌肉功能指數,人工肌肉測試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來評估。最后,我們從新鮮的人體肌肉組織標本中分離肌原細胞,并將其培養成成肌細胞,然后將這些成肌細胞進一步分化為肌管細胞后采用免疫細胞化學的方法對其進行白細胞介素15的蛋白檢測。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白細胞介素15主要存在于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患者肌肉組織的單核炎性細胞中,在其毛細血管和大血管的內皮細胞中也有少量的白細胞介素15表達。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則在單核炎性細胞,毛細血管和大血管的內皮細胞中均有大量表達。巨噬細胞和T細胞大量存在于患者的肌肉組織中,但很少檢測到自然殺傷細胞。雙重免疫熒光染色顯示CD163陽性巨噬細胞表達自細胞介素15。免疫熒光染色還顯示白細胞介素15陽性細胞與CD3陽性T細胞在空間位置上彼此靠近。而且白細胞介素15陽性細胞數與T細胞數存在正相關關系。在肌營養不良癥患者的肌肉組織標本中也同樣可以檢測到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的表達,其表達模式與特發性炎性肌病患者基本類似。在同齡健康對照組的肌肉組織標本中也可以偶爾檢測到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的表達。統計結果顯示特發性肌炎病人肌肉組織中的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陽性細胞數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免疫抑制治療前白細胞介素15的表達與患者肌肉功能的改善呈負相關。常規免疫抑制治療后,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陽性細胞數量均明顯降低。巨噬細胞數在常規免疫抑制治療后也明顯減少,T細胞的水平雖然呈減少趨勢,但未達到統計學意義。然而,相比較于健康對照組的白細胞介素15的水平,在17名特發性肌炎患者中,8名患者的肌肉組織中在經過免疫抑制治療后仍然存在大量的白細胞介素15陽性細胞,而且該8位患者的肌肉功能的改善情況無論從短期觀察還是長期觀測都遠低于其他9名患者。免疫細胞化學結果表明,肌管的白細胞介素15染色呈陰性。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比,本研究的新穎性在于(一)我們對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在不同細胞中的表達進行了研究(二)我們對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的表達在經過常規免疫抑制治療后的表達進行了評估(三)我們對白細胞介素15的表達與患者的臨床評估結果進行了關聯分析。我們發現在經過免疫抑制治療后,白細胞介素15的高表達肌炎病人,無論在其短期還是長期觀察中,其肌肉功能的改善都明顯低于白細胞介素15低表達的肌炎病人。免疫熒光顯示肌炎患者的肌肉活檢組織中巨噬細胞表達白細胞介素15,此發現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滑膜組織中的巨噬細胞表達白細胞介素15一致。白細胞介素15在肌炎中的表達并不具有特異性,因為它在肌營養不良癥患者肌肉活檢中也可以被檢測到。我們同時用免疫熒光檢測了T細胞表達白細胞介素15的可能性,但結果顯示T細胞并不表達白細胞介素15。與之前的報道不同,其發現肌炎病人的肌纖維表達白細胞介素15,但是無論是在患者還是健康個體的肌纖維中,我們都沒有檢測到白細胞介素15的表達。這種差異可能來源于病人本身的不同,或著也可能是由于染色方法的差異。但是我們的免疫細胞化學顯示完全分化的肌管不表達白細胞介素15,這從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我們的結果肌纖維不表達白細胞介素15。與白介素15類似,白介素15受體Α也表達于肌炎患者肌肉組織的單核炎性浸潤細胞中。統計結果顯示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的表達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由于使用雙重熒光染色后,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產生非特異性染色,因而我們無法鑒定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表達細胞的特性。我們的結果顯示白細胞介素15除了存在于單核細胞之外,其在肌炎患者肌肉組織的毛細血管和大血管的內皮細胞中也有大量表達,這一發現與其在其他組織中的內皮細胞表達是一致的。有報道顯示白細胞介素15可通過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誘導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否在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患者中白細胞介素15也可以通過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介導血管生成,我們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回答這一問題。但筆者認為它值得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在皮肌炎的患者中,因為血管損傷在皮肌炎的患者中更顯著。目前白細胞介素15被認為通過跨介導而發揮其功能??缃閷е赴准毎樗?5受體Α陽性細胞結合白細胞介素15,然后再將白細胞介素15提呈給表達白細胞介素2受體Β和ΓC亞基的細胞。T細胞表達白細胞介素2受體Β和ΓC亞基。骨骼肌中的T細胞浸潤的是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一個重要的病理特點。而且我們目前和之前的研究都顯示肌炎病人肌肉組織中浸潤的T細胞,甚至在常規免疫抑制治療后,仍然可保持在穩定甚至是增值狀態。作為最重要的T細胞活化因子,白介素2很少在肌炎患者的肌肉組織中被發現,因此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白介素15可能替代白介素2而在T細胞活化和增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的研究發現白介素15陽性細胞數和T細胞數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兩者在空間位置上密切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一可能性。我們的結果顯示免疫抑制治療前的白細胞介素15的表達水平與肌炎病人治療后肌肉功能的改善呈負相關。而且,治療后白細胞介素15高表達組其肌肉功能的改善也明顯低于治療后低表達組。此外,五年的跟蹤調查顯示,高表達組的肌肉功能改善仍低于低表達組。因此我們認為白細胞介素15很可能在肌炎病人的肌無力的致病因素中發揮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們長期的隨訪資料只在一部分人群中進行,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需要謹慎解釋,而且需要進行更大的樣本研究證實。為減少抽樣誤差,我們常規檢測肌肉活檢組織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的活檢組織切片,以證實炎性細胞浸潤的一致性。因此,我們的研究顯示肌肉活檢可用于預后,而且肌肉組織中白細胞介素15表達可作為預后的生物標志。我們該研究的一個局限性在于病人臨床評估方法的是不一致性。人工肌肉測試在我們收集病人臨床資料時尚未使用,因為當時國際肌炎評估和臨床研究組IMACS尚未位出臺評估標準。之后隨之其納入臨床評估標準,人工肌肉測試逐漸開始在肌炎患者的臨床評估中被廣泛應用因此我們的長期隨訪也開始采用此方法??傊?,在該項研究中,我們發現了白細胞介素15和白細胞介素15受體Α在肌炎患者肌肉組織中廣泛表達。而且,白細胞介素15的表達與患者肌肉功能的改善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認為白細胞介素15信號通路可能在肌炎的發病機制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并有可能成為將來生物治療的靶點。
下載積分: 4 賞金
上傳時間:2022-07-26
頁數: 136
大?。?18.7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