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書籍)方法論外文翻譯(譯文)
中文中文字出處:出處::[]:信息可視化概論信息可視化概論第章:設:設計一個非常個人的觀點一個非常個人的觀點關于交互設計的著作量巨大。所以可能是我的專橫和懶惰讓我在這個話題上只花了幾頁。但請記住,這本書有針對性的,不是站在信息可視化和交互設計領域的專家的角度,而是讀者享受他們第一次全神貫注地沉浸在于這一主題中,并很可能通過一個簡短的項目完成他們的介紹性課程——理解交互設計中信息可視化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在本章是我在倫敦、埃因霍溫和豐沙爾的學生的項目和設計工作的私人指導。我知道其他老師的信息可視化將采取不同的方法,我真的是很高興能從他們以及專業互動視覺設計師那里得知這些。接下來的敘述是我直接想對“你”說的話,我的學生。一種態度一種態度如果你剛剛從一個個諸如物理、數學、心理學的許多傳統學科中走出來,那么創意設計看起來會顯得很外來。雖然幾乎可以肯定你的幼兒園和小學的一個特性,但有一個非常不同的精神與創意設計相聯:你會在小組內與他人合作,你首先會產生想法,而不是先評估他們;有些人可能一開始被認為是“愚蠢的”;你也將知道你說接到的任務的結果會有很多種可能,而不會只是一種;你將制作很大的圖紙,可能是在墻上,或者是非常大塊的墻紙,并畫滿密密麻麻的粗線條;你將用很多很多的便簽紙以提醒自己的想法;你的老師對你的設計成果也完全沒有任何概念。筆記本電腦們將會為它們的缺席感到驚訝—某個人的筆記本電腦會被團團圍住,特別是當那個人是負責運作,而不是想象力與創意設計的方式時。頭腦風暴通常被稱作一種發散性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它的關鍵在于數量和缺乏判斷性。由于這個原因,頭腦風暴會議的動態是相關的:會議的中斷容易導致向批評和評價自然而然地地過渡。一個委員會一個委員會的興奮,通常一個頭腦風暴至少需要喝一杯咖啡的時間,時長足以讓每個人的創意都能產生。誰是用戶?誰是用戶?在設計過程的早期將會使用你的設計的一些人的相關性格特征必須被確立。他們的興趣點將會被隨意和模糊不清的,就像許多涌往中心花園的游客一樣?還是經過培養后已經成熟,就像急救車司機?訪談是正常設計過程中的一部分,你精心準備的問題和你接受你的一些前期想法可能會不合實際,都將會對訪談有利。從潛在的用戶中推到出有用的證據并不容易,有經驗的設計師們的建議也十分有價值。希望能夠出現的是一些對于這個設計任務的理解,涉及用戶對設計任務實施的期望以及他們的規劃方法。比如說,許多去中心花園的游客并不清楚他們真正想要什么,一個網站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存在意外發現。從另一方面來說,游客都擁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性經驗,這種情況有會指向一種與之非常不同的設計類型。聚合聚合一個聚合活動必須緊隨頭腦風暴中的不同活動之后。這個活動記錄下的想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被整理,拓展,批判和改進過的。它們被注解過以便一些較為成熟的想法能都最終得到進一步實施。然而,正如格林伯格指出來的一樣(圖),在發散與聚合之間并沒有尖銳的過渡:新的想法依然可以被加進“聚合池”里。第一階段的聚合通常涉及許多活動。一些想法只是需要被弄清楚,以做更長遠的考慮。分組可能只是被暫時確定,在這種情況下,使用便簽紙可以將它們進行有效連接。潛在的鏈接可以表現為字符串或者畫線。比較有親和力的圖表的出現可以對概念和數據之間的關系加以強調。變體可以以一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探索:舉一個表中發放請帖的例子。談話可能是“快速”進行?為什么不是較慢的速度?或者是串行?為什么不迅速地讓可視化的表現并行?從視覺上?為什么不摒棄聲音?在這一階段,所要提防的是“是,但是”,